第十五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设计教学年会暨优秀作品/特色课程交流展
2018-12-13
第十五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
建筑与设计教学年会
暨优秀作品/特色课程交流展
隆重举行
第十五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设计教学年会暨优秀作品/特色课程交流展(以下简称“年会”)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以“本末归源”为主题,旨在国家新时期发展的里程碑下,用中国精神的框架重新建立建筑与设计的发展格局,立足区域发展,回溯文化本源,引领区域间的设计差异化走向,以共生、共联、共进的发展关系,探寻“本末归源”的设计发生方式与高校建筑与设计教育的发展观念,共同坚守与弘扬和而不同的中国设计精神。年会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全国十所美术院校和出版社联合发起。从2004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十四届,在全国具有极高的行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年会”主要以倡导中国建筑与空间设计美学及原创精神为价值理念,探索以区域特征为前置条件的建筑、空间与地缘人文、现代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相关联的设计实践,实验性课题研究为特色,发起院校邀请展,组织学术教学交流论坛的主题设计活动。
年会现场
展览现场
合影留念
教学年会
暨特色课程开幕式
11月17日上午9时开幕式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A馆顺利举行,由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周维娜教授主持了年会开幕式。周教授向与会来宾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旨“本末归源”即中国精神的坚守与弘扬,详细介绍了会议特色以及年会的基本概况,并向来参加本次教学年会的来宾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欢迎!
与会期间,西安美术学院郭线庐院长为此次年会致辞,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希望各位教育者与设计者共书己见,在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发展贡献智慧。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发表开幕致词,吕品晶教授表示此次教学年会是务实的,是面向未来的,回顾了年会从初始到发展的过程并感谢各高校及建工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随后,他提出年会应对美术教育顺应国家经济、文化的变革做出巨大的贡献,并代表本次承办单位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向西安美术学院的教授、老师及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预祝第十五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设计专业教学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助理、副总编辑胡永旭发表开幕致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十几年来陆续组织策划出版了一系列教学参考、专业教材,作者水平和图书质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获奖颇丰,这些不断进行推敲总结的教学参考书对本专业学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启示作用,对年会的成果表示肯定,并提出在今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十大美院及其他院校的良好合作关系给予厚望。
胡永旭代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向西安美术学院捐赠精品图书
姜怡翔副院长代表西安美术学院接受捐赠
西安美术学院贺丹副院长宣布
第十五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
建筑与设计教学年会暨优秀作品/特色课程交流展 开幕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周维娜教授
主持了年会开幕式
主题论坛版块
一、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朱尽晖教授以《中国建筑写意精神》的设计理念做了与会开篇演讲,从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来看当下我们建筑设计的发展,探讨中国建筑中的写意精神与当下中国的文化自信。朱教授通过几个精彩的案例分析了文化与建筑的相互渗透的关系,其中反复提到中国的文化自信,强调中华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作为设计者应当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的光环继续去发扬。写意的理念是更高层次的对于人思维的改革,是我们民族文化指向的灵魂,生动的阐释了写意精神在设计中的独特重要性。
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从厨艺到匠意》中讲到,从厨艺的思考探讨本土建筑学的问题,分享了自己在建筑教育中的独到见解“从厨艺有高下,菜本无贵贱;设计有高下,材料无贵贱”提醒作为一个设计者不能失去真诚,只知道卖弄才华。刘教授通过一场妙趣横生的精彩演讲给予了建筑教育一定的启示,寻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念起即觉的觉悟,觉而不随的立场,心无旁骛才能达到自由。
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教授发表主题演讲《扩展的边界——价值引领与学术创新》。杨教授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例介绍了学校的定位及发展成果;清华美术学院以设计学为核心构建多学科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艺术与科学、设计与美术、设计与科技、创作与理论的交叉融合,以此立足于世界一流的著名美术院校之列;提出“志、智、知”三位一体的培养概念,教育理念中应高度重视创新发展这一内容。
四、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Mathew Pryor副教授在《The HKV model》中讲到传统景观教学是解决学科的“什么”和“如何”,而应转换为“为什么”和“谁”,Mathew院长认为景观专业应该利用其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环境与社区面临严峻挑战中发挥主导作用;分享了本校模式的实践案例,通过研究与建立环境和社会的热点问题,确定景观设计师在挑战中的最佳角色并应对挑战。
五、深圳市极成光电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陈椿先生从《光的价值》中谈到灯光的重要性,以各种光源下物品的差距这一角度进行展示,阐述光源美感在设计中的表达,将光源、照明以及光带给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做了重点讨论,充分的展现了极成光电公司的和先进的照明科技和公司雄厚的实力,预祝此次教学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学术嘉宾主持人:沈康、程启明
分论坛版块
第一分会场
艺术类建筑与设计学科的发展与教育改革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周维娜教授《设计艺术教育的“思”与“行”》:提出新时期经济、文化和当代科技的发展驱动着设计教育必将催生新的教育模式。新时期以时代发展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教育中,推进知识体系更新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以满足健康需求为核心的设计学科发展中,应构建跨学科、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相应提出了“设计观念更新、认知结构更新、知识体系更新,教育模式重构”的具体理念和探索路径本质上讲教育的根本不是“教”人,而是“育”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董芦笛教授《“自然-空间-艺术”三元一体的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构》:分享了风景园林专业基础教育转型的四个方面和对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思考,介绍两个知识阶段、四个认知模块的教学框架及以“体验引导”为核心的综合训练教学模式,并主张融合多学科知识基础,倡导通过建立空间思维、时间思维、自然思维、美学思维和情感思维,来激发学生自我的情感认知思维。
四川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副系主任黄红春讲师《前行与回望——川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望》:在环境设计的发展过程等背景下思考构建川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自上而下基于群体的专业体系化构建和自下而上基于个体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并结合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探索。提出了“乡土再造、智慧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专业定位,以“专业特色工作室”为核心,定位“1+1+X”多元教学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中心主任苏勇副教授《融贯——中央美院学院建筑学院工作室教学实践探索》:以“融、贯”为主题进行了教学分享,主要围绕城市迷失、建筑迷失、学科分离与建筑学院第八工作室的融贯教学等几个问题与在场嘉宾进行了探索,强调虽然设计学科在不断在继续不断分离,但从城市与建筑的双重迷失过程中得知规划景观建筑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应步调一致、统一协调,将分离的城市建筑、景观、室内等空间重新整合起来,使城市和建筑不再迷失。
天津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赵廼龙副教授《专业教学体验话点滴》:分享专业教学体验,提出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发展中的变化与衍生的现象所引发的思考,倡导专业教学应以艺术思维和人文教育两部分去构建。专业教与学的目标旨在以“自然、持续与发展”的观念来塑造环境空间形态的魅力,寻觅一条实现“将时代夙愿通过环境空间延续而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的设计之路。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风景园林教研室主任王平妤讲师《艺术院校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化教学体系的建构与探索》:详细介绍了川美校园设计特色、学校学统等几部分,着重强调了教学模式的转型与课程的整合探索;分别展示了各个年级的专业教学方式,引入学校独创的特色课程为后期的专业教学打下基础;以及特色课程、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补充、联合毕业设计等探索,艺术类院校需取长补短,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学术特色和培养人才之路。
学术嘉宾主持人:彭军、傅祎
会议进行到了自由讨论环节,专家们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微观感知、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融、贯”理念下的工作室运营等观点进行了交流;专家们对专业学习具体方向的划分时间、数字化设计等问题作了讨论。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系主任周维娜教授强调,无论什么学习方向,时间并非最主要的问题,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与深度才是重中之重。
第二分会场
教学与特色课程创新实践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侯晓蕾副教授《风景园林/景观空间教学模式思考——以本科三年级设计课程为例》:从风景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确定性与不确定的转变,以图形化为基面,用mapping的观察方法和八种“自我出发点”的手法,讲述从材料到教学再到实践的特色课程之处,给我们分享了几点教学心得,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孙锦副教授《“东拓西进、亦古亦今”在室内课程教学上的创新实践》:以“亦古亦今”为主题,对中国传统室内构造方法的理解,从中国画中环境美学的内容与手法开始,阐述家具与环境的表达,总结传统使用空间的方法,追求课程的探索性与创新性,把传统构造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寻找历史与未来的平衡。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教研室主任李芃讲师《材料与营造——在图、物、画之间》:确定“建筑材料、营造空间和材料连接艺术”为三个主要目标进行探索,通过对材料不同比例的控制,研究三个目标之间一种由浅到深的线性递进关系,同时,精湛的摄影技巧,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材料学研究方法。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谭晖副教授《行为决定场景情感定义空间——“行为与场景”课程实践探索》:以发现并了解真实的需求为起点,使用追问与反证的方法,通过从理论支撑到实践调研再到揭示需求三个阶段的学习,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以行为心理学和行为环境学这样跨学科的专业作为理论支撑,把“以人为本”定为设计的出发点,让真正的调研来落地实施。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工学博士王丹丹讲师《中国传统园林林的表现绘画创作途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精品课程为例》:风景园林学科是科学、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明确其教学目的、根本使命和“创作性”的核心特色,主要表达对中国传统园林中已不存在的园林风景的艺术再现和艺术创作。运用启发式、渐进式、创作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课程教学体系。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艺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博士石丽讲师《感知·空间·场所——空间创意设计实验性教学探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的观察以及空间场所的感知,注重社会人文情怀,强调环境要素介入空间的生成,分别从影像感知、行走体验、分析结构和创意设计的等几方面讲述从“实体”过渡到“空间”的定义。
学术嘉宾主持人:黄耘、张月、周彤
到场嘉宾结合各自专业特色课程实验性教学实践、创意教学设计思路、实施方法、遇到的挑战和未来教学展望,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大家的共识是:教学要与时俱进,方法要创新,这样的教与学才能良性循环。
第三分会场
新时代本土建筑艺术的学术热点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设计院孙西京总建筑师《情境奢计》:将奢计分为豪奢、轻奢、青奢三部分。以北京三怪、纽约三杰、伦敦三奇、霍金圣体钟为例来讲述城之奢。提出境界的通道和修为,提倡听音乐会,到大自然、不同的国家、城市、乡村汲取养分,开拓视野。最后总结能达到奢计层次的大师一般具备诗人情怀、艺术精神、文化境界、童真梦境四个特质。
西安工程大学高子期副教授《西北土筑阕考察》:通过对土筑阙的考察,可获知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西北地区建筑形式和制度的影响;由于夯土、土坯及土墼类生土建筑有着良好的隔热保暖功能,并且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可循环利用,于是成为了西北地区建筑的主要构筑形式。土筑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自身特点,筑造出既适应环境和气候,又满足于日常生活的需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管沄嘉副教授《共享经济背景下传统住居空间模式的再思》:从共享经济、共享居住、共享空间类型这三个方面阐述,提出共享经济基于经济而非意识形态的原因进行资源共享,具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共享居住是对公共空间的共享,并指出共享空间是社会关系的投影,从北京四合院、胡同到大杂院演变下的共享,可以看出只有个体空间被适度压缩后才能形成共享。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赵航副教授《“理性”的艺术实践-日本建筑结构创意设计竞赛分享》: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多次组织国际工作坊、国际名师、国际竞赛。从传统文化与艺术、材料与工艺、结构与建造、创新与实践的角度多次参加日本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总结出了本土文化、国际观念、构造意识、艺术信念的经验,是教学成果上的一大创新。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吴晓冬讲师《西部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与应用》:对于传统的建筑保护做了一些实质性的研究,近十年来把西部地区能见到的比较大的古民居、庙、宗祠通过影像、数据进行了梳理记录。通过对传统建筑选址的借鉴,给古建筑打造了一个数据化的基础。基于对古建的理解,在韩城进行了实验并有了新的尝试。对于传统文化材料的使用,将结构性的材料变为装饰性材料,达到了传统文化的再生利用。
学术嘉宾主持人:沈康、邵健
各位嘉宾的演讲都十分精彩,紧扣新时代和本土建筑的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观点。在新时代的主题背景下,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又要站在国际的舞台审视自我。这次论坛也是教学成果上的一大创新,非常有意义。希望对各位老师、同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第四分会场
设计实践回顾与展望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姜斌助理教授《深度参与式的社区景观更新设计》:在“世界工厂”密布的城市中,面对来自工厂、城市、城中村三者之间的矛盾,思考如何提升富士康工人的生活环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观察分析,让工人更多地参与到讨论与设计当中,这是一种不同于常规课程的生动教学模式。
PMA普玛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王川设计师《都市景观Landscape Urban》:在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使用参数化的手法进行景观设计,主张弱化建筑空间,强调感官体验,注重持续发展与建筑共生,尊重基地地势并将景观相融为一体的现代景观设计。
鲁迅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姜民副教授《遇[预]见设计》:“什么是设计?我们做的设计是什么?”通过关于设计师自我身份的反思引入,思考建筑艺术设计的方向,这是有幸与设计相遇并重新认识它的机会。在科技发展介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思考更深层次的未来设计。提出了“好奇心、有趣(Funny)是我们永不枯竭的创意源泉”这一结论。设计的陌生感、间离感和感知力,能够激发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帮助他们进行设计再造。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枣林副教授《淘宝造物节》:枣林老师通过对三届“淘宝造物节”临时性展览的介绍,深入的将观者带入到年轻态的体验营销模式中。强包容,新思想构成了枣林老师独特的教学氛围。他认为所有设计类学科都是实践类学科,设计师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都很难成为一个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会的人才。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莫弘之讲师《动手——设计第一课》:从对建筑学学科定义的引申,莫弘之老师认为其是游走于理工类、文史类与艺术类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在建筑设计的基础课程中,为了使新学员迅速入门,他通过形态美学原理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纸艺立体构成、线的构成、体与空间构成以及日常物体进行解构重建,以建筑的语言,促进每个学生进行思维转换。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屈伸讲师《窑洞再生》:基于“无痕设计”为视角的资源整合,以最质朴的材料土进行设计研究,主张将这种古老的地坑式窑洞“会呼吸”的居住优势传承下去,使未来建筑达到“零土地”、“零排放”、“零能耗”、“零支出”。
学术嘉宾主持人:王海松、姜民
最后,到场嘉宾与学生进行深刻的圆桌探讨,在同学们积极的提问下,专家们通过这些问题旁征博引,以轻松而又睿智的回答博得了在场每位同学的热烈掌声,在掌声中结束了这次关于设计实践回顾与展望的会议。
第五分会场
教材编写出版研讨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启明教授:在以规划为主要影响力的城市设计导致的城市现状往往是令人不满的,所以艺术院校为主体研究城市设计在当前已经成为趋势。提倡基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城市建设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中心主任苏勇副教授:阐述了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城市设计与相关专业的关系,对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东西方城市特点的梳理和对比研究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益居的城市,并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刘文豹副教授:以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为研究出发点,探究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提出在现代建筑教育中应借鉴传统的学院派思想,使理性主义回归;主张用流派的视角思考二十世纪的一百年,在新思潮中寻找创作思路。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侯晓蕾副教授:主要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系统介绍艺术感知影响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的方法和理论,建议用相对明确的语言告诉学生方法的含义,并指出在编写的过程中,逐渐由机械化语言逐步过渡为轻松的表达方法,以便更流畅的传达经验与想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王文栋副教授:首先学习参数化设计需要了解它的的概念,参数化设计其实是一个跨学科知识交互平台。参数化设计旨在打破技术壁垒,基于普世设计技术和建造技术,进行一种思路的提升。强调3D打印是手段而非结果,在设计中不能以运用3D为噱头而产生一系列不合理产品。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汤恒亮讲师《叙事性路径教育·设计色彩课程体系改革》:近年来各大建筑院校逐渐对于设计色彩的课程改革——路径式思维开始逐渐接受,提出在做设计时可以从平时的基础课获取创新思路,通过设计思路把建筑学设计的色彩和空间建构学的表达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
学术嘉宾主持人:唐旭、李东禧
到场嘉宾针对教材的编写出版各抒己见,强调为艺术院校编写教材需具备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简单明了等特征,在教科书上应具备专业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增添教科书的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的环境学好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优秀作品/特色课程展览版块
优秀作品展示现场
古民居测绘展览现场
造型剧场——丸山欣也展览现场
夯筑营展览现场
参会院校优秀作品展览现场
特色课程交流论坛结束之后,各论坛进行了总结,每个课程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参会领导和与会嘉宾共同为本次大赛的金、银、铜获奖者进行了现场颁奖,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在设计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会议尾声与第十六届教学年会承办方——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进行了交接仪式 令人拭目以待
后记
教学年会暨特色课程交流论坛活动的成功举办,达成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设计专业教学交流与发展的契机,推动了西部地区整体建筑与设计教育水平的提升。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合时代、社会、行业发展为宗旨,探讨当今建筑与设计教育发展、教学改革、梯队建设、学科融合及联合培养等系列教育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方向;同时,此次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建筑类计类师生的教学热情,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促进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设计专业教学理念的提升;以专业教育结合行业热点为基础,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系统进行专业实践成果的交流与碰撞,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适应职业需求提供信息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