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弘扬文化精神,共创美育时代

2020-12-11

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美育》(双月刊)于2020年11月创刊,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国家级美育期刊。《美育》旨在为高等艺术院校、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及艺术家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突出学术性,兼顾实践性和普及性,拓宽美育的深度与广度,加强教育推广功能,凸显美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价值。

本期“书记、校长谈美育”栏目,我们和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一同走进美育时代。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以立德树人为载体,健全学校美育机制,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深化美育改革,弘扬美育精神,共创美育时代,对明确新时代美育发展方向与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价值意蕴。

美育,立德树人、陶冶情操;美育,温润心灵、引领文化;美育,助推着“美丽中国”的建设,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它凝聚美的力量,铸造美的精神,推动着历史文明的进程,将人类历史长河中辉煌卓越的宝贵智慧世代流传。在人类所有教育形态中,只有美育能够以一种优雅从容的姿态打破樊笼、超越园囿,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判断,创造当下与未来的种种机遇和无限可能。

一、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时代新人

美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通过美的唤醒、美的熏陶、美的弘扬,实现美的目标与美的追求,最终以美树德、以美立人。人类发展规律证明,美育在引领人类文化发展和繁荣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美育工作已成为国家战略,对全民教育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无论是个人、学校、社会还是国家,对美育的认知和实践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S3FDCY6th7P9ewhHzH8VWpCNuRan0YhBjlxSWJsg.png

刘文西 《祖孙四代》中国画119cm×98cm 1966年

正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格修为是中国传统美育重要的内涵之一。这种宇宙观、自然观乃至道德观,将中国传统美学心理的存在主体与客观世界的生命融合,几乎已成为中华艺术恒久不变的基因。古代艺术家常将个人理想及情感心志以含蓄内敛的方式附着在云海山川、草木树石、花鸟虫鱼上,以“物我相融”的诗意抒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情感。在这样的文化给养中,传统美育不断发展、完善,造就了中华美育的历代盛世。美育不仅是审美能力的教育,更是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心灵的滋润、灵魂春风化雨般的化生和养育。历史上的美育是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表现为对文艺作品的关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品鉴来激发情志、净化心灵。新时代美育通过坚定文化自信、艺术自信,造就了一批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培育出了一批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新时代美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技巧和技法,不是传播专业知识和素养,不是培养相关从业者或爱好者,而是通过崇高道德和坚韧信念的培养,塑造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人格;通过美的呼唤、美的熏陶,培育审美、知美、立美的人;通过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一代,最终走向新境界、新高度,实现美的目标,乃至全人类共同追求美的愿望。

二、拓展教育理念,汇聚社会资源

美育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包含着人文精神的给养,内蕴着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科学发展的基石,是技术创新的延伸,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它不仅涵盖思想内涵、艺术审美、行为语言,还包括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科技。古往今来,美育的传播始终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中国精神、中国艺术、中国技术影响世界的出发点。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美育这里已然达成某种共识,这种共识就是“美”,它们互为辩证、和谐共生。这里的美,不是审美主体通过感官感受到的外在表现,也不是审美心理结构主体心性,而是凝聚在现象背后的时空存在,是世间万景、人与社会的真实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全人类共同追寻的美的生命、美的情感、美的心灵,是美的艺术、美的文化、美的精神、美的民族。

Ji4sKIyPbrzZ6CFeVU2NDILZ7gQOQHnXfgjCfzgh.png

朱尽晖《大秦岭——民族脊梁》(局部)中国画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除了要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及教材体系建设,还必须坚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全面深化教学创新改革;不仅需要在校园里上好美育课,还要统筹掌握社会公共资源,切实深化社会资源供给,全面整合校内外共有的美育资源,深化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打造新型综合性美育平台,扩大学校美育版图,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不断发展,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让美育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美育的文化属性是多元一体的。身处一个伟大时代,学校美育事业的实践和时代精神的弘扬不仅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助其在新的征程中铸就中华文化的辉煌,还必须将目光投入到美育思潮中。这对公众审美教育、公共文化体系,可以多维度、全面完整地呈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让美育引领思想、传承文化、服务社会,融合中华民族美育精神的丰富资源,展现美的心灵、美的礼乐、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科学、美的秩序、美的艺术有重大意义。

三、弘扬新风正气,引领文化自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美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对于建立民族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美是无国界的,然而作为文化大国和教育大国,中国美育应根植中华民族丰沛的文化沃土,这既是中国美育本土化的要义,也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现代化的主旨。从世界文化格局和发展趋势看,全球化正在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今天的中国面临的世界舞台已和40年前大不相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在文艺创作的春天,无数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美育担负着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时代使命。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精髓,不仅是追寻真理、温润心灵,还承担着振奋民族、改变世界的重任。它育化思想,助力科技的发展,鼓舞社会的进步,为民族振兴和全世界共同繁荣指引方向,提供精神动力。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发生中断的文明体系。和中华文明一样,中国艺术也始终保持着相对完整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中国先民为世界各国人民贡献了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这既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艺术对世界的贡献。坚定文化自信、艺术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高度上,还体现在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创造的水平,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感悟及对价值追求的不断超越上。然而,和中国美术的发展一样,中国美育也正处在历史转折点。这就要求我们以远见卓识和勇气抓住时机,从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开始,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在构建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中国美育体系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秉承文化自信的主张,通过美育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体现真善美的价值观,以美好的作品打动人、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振奋民族精神,铸就文化辉煌

近现代以来,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数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上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饱满的热情履行着艺术家的使命与责任,通过美术、音乐、诗歌、戏剧等不同艺术形式唤醒人民、鼓舞人心,在革命斗争的艰辛岁月里,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鼓舞人民群众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新时代的美育凝聚了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朽信念,彰显了以美育事业推进全社会发展的坚定恒心。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面临学校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们以培养以民族文化复兴为己任的美术新人为着眼点;以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为指导方针,发挥美育力量,弘扬美育精神;以深化美育理论、践行美育精神、倡导美育信念、构筑美育时代为目标,推动学校美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人格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美育工作者们通过美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讴歌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真善美的文化价值观;通过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文艺创作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描绘属于崭新时代的中国精神;通过美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以中华美育精神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育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